致途冷柜/厂家直营直销/支持视频验货

十年蓄势 全国碳市场开市箭在弦上

  十年区域试点,四年多全国市场筹备,一直锦衣夜行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近日一下子被推到台前。

  日前,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透露,将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争取今年出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第一财经了解到,全国碳市场将交易中心和登记结算中心分设上海、湖北武汉两地。“目前正在按照要求准备,还在做一些系统对接和测试,准备6月份启动。”接近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碳市场的金融属性很强,碳中和需要金融支持,市场交易的活跃也有赖于碳金融创新业务。

  3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

  就在全国碳交易市场做最后一公里冲刺之际,18日,国家开发银行发行了首单200亿元“碳中和”专题绿色金融债券,上海清算所则正式发布碳中和债券指数。

  开市在即

  去年9月,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被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再次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这些年我们一直都在优化碳市场的机制。”一位地方碳交易所人士对第一财经说。

  2011年,国家发改委选择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七省市开展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16年又启动了福建试点。2017年前后,推动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目前来看,预计将在今年6月底上线。

  不过,经过数年发展,中国碳市场成熟度尽管有所提高,但受制于试点规模不大,交易量始终上不去。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上海分行行长金鹏辉近期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表示,碳市场发展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交易不活跃、碳价低迷;二是以现货交易为主,金融化程度不高。

  全国碳市场的交易平台将落在上海。据第一财经了解,在综合全国各个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国碳交易体系搭建了统一的基本框架,包括覆盖范围、配额管理、交易管理、MRV(碳排放监测核算体系)和监管机制等方面。

  此外,全国碳市场的支撑系统——全国注册登记系统、全国交易系统,以及数据报送系统等也在紧锣密鼓筹备建设中。目前,位于武汉的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已经开始为首批2225家履约企业办理开户手续。

  “交易中心和注册登记系统分设两地,国际上也有先例,并非中国首创。全国8个试点都积累了一些经验,碳市场统一还是希望各个地方都深度参与,这是一个通盘的考虑。”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遥告诉第一财经。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此前表示:“未来全国碳市场的交易平台将由独立的交易机构来运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这一机构将由7个试点省市与江苏、福建共同联建。”

  据第一财经了解,该交易平台将采取“九省共建”的模式,上海占24%的股权,其他八省市各占9.5%。

  分阶段开放

  第一财经获悉,从试点转向全国市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分阶段进行。第一履约期进入全国市场的是电力行业企业,随后再纳入其他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

  “进入全国市场的企业按照全国统一的制度和规则,其他行业还是继续留在试点。地区和全国交易市场是并存的,未来会慢慢转向全国市场。”上述地方碳交易平台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

  今年1月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规定,属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覆盖行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企业将列入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这是全国碳市场最主要的交易主体。此外,符合国家有关交易规则的机构和个人也可参与交易。

  不过,据记者了解,第一阶段进入市场的主要是控排企业,机构和个人还不能入场。第一财经采访的交易所人士以及市场人士均认为,这样的情况下,二级市场不会特别活跃。

  王遥对第一财经表示,全国碳市场首批有2000多家电力行业企业,长期来看,如果只让履约主体进行交易,不能有更多参与者进来,确实有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国泰君安证券碳金融业务投资经理仝岩认为,未来可制定合格投资者准入门槛,允许有经验和专业能力的机构投资者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交易时进入市场,这样既能带动流动性,又不会形成过度炒作。

  另一方面,《办法》规定,交易可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并未再提征求意见稿中的“公开竞价”。

  为提高交易活跃度和定价合理性,目前很多试点采取公开竞价和协议转让并行的方式。

  有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之所以没有明确提到“公开竞价”,或是为了符合有关监管规定。按照证监会现有要求,地方交易场所不能进行连续、竞价交易,只能是一对一的场外交易。这些细节问题未来各部门之间可能会进一步协调解决。

  “从整体的碳市场布局来讲,还是一个比较审慎的、分阶段开放的过程,先是市场开,然后去交易,随着越来越多的部门纳入,机制也会得到改善。”王遥告诉第一财经。

  金融工具撬动市场

  全国碳市场建设,如何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也考验顶层设计者的智慧。

  金鹏辉建议,要明确碳市场的金融属性。在他看来,造成我国碳交易不活跃、碳价低迷的原因是“金融体系的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功能在二级碳市场中难以发挥。碳市场金融属性未予明确,碳市场建设过程中金融管理部门参与较少”。

  像欧美等较为成熟的碳市场,建设之初就内置金融功能,一开始就是现货期货一体化市场。欧盟碳市场95%的交易量来源于碳金融衍生品,美国的碳交易所也推出了碳金融衍生品。

  我国各试点碳市场自启动以来也不断推出了各类碳金融创新业务,但仍以碳现货交易为主。

  在国内试点中,交易活跃的无一不在衍生品方面有诸多创新。

  比如上海试点,2017年1月上线了碳配额远期产品。一方面可以帮助控排企业规避现货价格波动风险,实现套期保值;另一方面,控排企业还可同时买进或卖出两个不同期限的远期协议,跨期套利。2014年以来上海相继推出碳配额及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借碳、回购、质押、信托等创新业务,协助企业运用市场工具盘活碳资产。目前,上海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之一。

  深圳试点强化市场的金融属性,最早引入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并且是唯一引入境外投资者的市场。还创新了一系列工具,比如,碳资产质押融资、境内外碳资产回购式融资、碳债券、碳配额托管、绿色结构性存款、碳基金等。

  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这只是其中一环,想要市场活跃起来,需要撬动整个金融和资本市场,让“绿色的水”真正活起来,在各个主体之间流动。

  3月20日,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

  易纲表示,要在货币政策框架中全面纳入气候变化因素。正在研究通过优惠利率、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外汇储备投资方面,将继续增加对绿色债券的配置,控制投资高碳资产,在投资风险管理框架中纳入气候风险因素。

  相关金融机构已开始行动。3月18日,上海清算所正式发布碳中和债券指数,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新的债券价格指标和投资标的。

  当日,国家开发银行以公开招标方式,面向全球投资者发行首单“碳中和”专题绿色金融债券。首场发行192亿元,期限为3年,发行利率为3.07%,认购倍数达8.19。首场发行定价后,该行通过商业银行柜台追加发行8亿元。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DF512)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热门头条:

[财经]易会满重磅发声!谈A股波动、注册制等

[股票]A股三大指数齐跌"抱团股"再次躺枪

[基金]易会满重磅发声谈了股市波动等

[全球]iMacPro全球下架苹果公司或不再推出新品

[美股]道指跌超230点银行股全线走低

[港股]中信证券资产总额万亿后的隐忧

[期货]春节过后铜价走出了大涨行情

[黄金]金价收涨报于1740美元上方

[外汇]美联储:补充杠杆率到期不续

[新股]散户抱团股价暴涨(附IPO排队名单)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021-8888888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2445527041@qq.com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QR coce